亞運與煙花背後 毛孟静

Publié le par lesnouvelleslumieres

新启蒙社: 我们到过香港,关于公共体育设施的第一印象就是见缝插针,从内地人的视角来香港政府已经做得很好了,但是在申办大型运动会和普通市民福利之间选择的话,我们一定支持市民福利。本文不放在香港专报栏目的目的是希望我们可以一起反思,面子重要还是里子实惠。 诚邀海外留学生朋友们观察一下所在国的公共体育设施建设和服务,可以给我们来稿撰文,不需要专业理论,亲身体会和感想即可,实名匿名发表都可以,和大家一起分享。 联系方式为facebook留言。谢谢,暂无稿费,纯属民主义工,欢迎长期合作。

 

 

港政府乘廣州成功舉辦亞運、合合要把香港廣州化之際,新華社赫然發表一篇題為〈一騎絕塵後的思考〉的評論,說的是,國家金牌每創新高的同時, 國民體質十年來卻不斷下降,更被日本韓國超過。話說今天中國有一億六千萬人患有高血壓、二億人超重、每五個城市兒童就有一個過胖,高中生則有85%以上近 視……。

 

金牌愈多體質愈弱

為什麼國家金牌數目超俄趕美之後,國民體質卻愈來愈差呢?特區政府不是說,舉辦亞運是為了體育發展嗎?怎地中國的體育獎牌數愈多,國民健康卻每況愈下?

 

曾 蔭權政府顯然自覺棋高一着,申亞「自動減價」之餘,亦立即安排一些金牌運動員公開細說舉辦亞運的好處,向一整個社會動之以情;那種訊息,幾就像形容煙花絢 爛華麗,你不可能不喜歡看煙花。政府這一場公關騷的主旨,直似向香港人施展emotional blackmail,向你「感情勒索」——看,不辦亞運,就隨時沒有金牌運動員!

 

不過,這個政府故意漠視的事實,就是「精英體育」與「普 及體育」的分野,是兩個不同的課題。一些世界級的專業場館,的確可以滿足到專業運動員更上層樓的訓練,但顯而易見,這些場館並非為一般人而設,不是供一般 市民使用,也不會幫助到普羅大眾強身健體。特區政府把申亞所推廣的「精英體育」、「專業體育」,等同向平民百姓推廣體育,是明顯的偷換概念。依此推理,官 府不日亦可大話連篇,說副局長及政治助理每年的5000 萬人工,都是為人民服務,亦好似或者大概都算係用來「扶貧」的。

 

香港人半數住在 公共房屋的狹小空間,其餘住私樓的,除了最上層最有錢的一群,居所面積等於全球發達家庭居所平均面積一半以下,狹小的家居空間,加上亞熱帶炎熱的天氣,再 加上日出日落食繁忙、兼一出街就嗆氣的污染環境,香港人目前最最最需要的,既不是運動會的獎牌,也不是好大喜功的煙花工程,而是改善實際民生的基礎體育 設施。

 

康體設施嚴重缺乏

就以最顯眼的維園硬地足球場為例,是的,每年「六四」周年,那一幅萬千點點燭光的 哀愁,已成為香港一年一度的國際「名勝」畫面,但到底只每年出現一夜。這一類名為體育設施的足球場,卻在關鍵天氣較涼的四個月之中,不斷向外出租,成為展 覽場地,包括12 月佔用大半個月的工展會,1 月或2 月的年宵花市,3 月或4 月的花展等等,每次都要封場幾個星期,嚴重影響市民使用體育設施的機會及權利。

 

究竟這些硬地足球場的定位是什麼?是讓市民踢球,還是讓公 眾看展覽?現實是,天氣好(涼快、無雨)時用來展覽,天氣壞時(雨季、酷熱)才讓人踢球,這個場地的存在價值,真的是讓市民踢足球嗎?若明知這些場地的主 要目的不是踢球,特區政府可有在附近另外興建類同的設施,去幫補、補貼一下這類康體事宜?

 

康體場地嚴重缺乏,又見排隊黨甚至童黨的盛行, 年輕人不夠正常的康樂活動,也養不成健康的體育文化,或就沉迷於其他不健康的玩意,變成永不運動的「東亞病夫」,甚至走去索K 吸毒;這個政府最多只懂得頭痛醫頭、腳痛醫腳,永不從根本去解決年輕人一大看得見的需要——康體施設,卻推行零成果的校園驗毒計劃、得出零人數吸毒的荒謬 數據來自欺欺人。

 

問題的一大根源,就是年輕人不夠活動空間,也沒有足夠的掛設施可作健康成長。當你我他面對這些問題的時候,特區政府把 資源投放在哪?不是將資源用來改善基礎的康體設施,而是好大喜功走去搞亞運;那些精英級的場館,一般市民有需要嗎?一般市民會負擔得起租用這些頂級場地的 開支嗎?用同一筆錢,可以興建五個、十個民用場,為何政府從來不以申亞的決心,先行改善基本需要的設施?

 

至於起早落夜、日日返工放工、舟 車勞頓至感覺生活顛沛流離的上班一族,就更不消說了。香港工作時間長,除了坐擁「絕世好工」的一小撮人外,大部分打工仔放工時,太陽早已失蹤,也不知平時 日間的設施主要是向誰開放。特區政府對這個情況,不見得做了些什麼方便市民強身健體的舉措。有什麼康體設施是通宵開放的呢?打工仔回家吃飯休息共聚天倫之 後,可否在睡前出來運動一下?連一般泳池也在十時關門,於是一般打工仔只有放假才可以運動,也因此逢星期六、日或公眾期,例必人山人海,針插不下。

 

短暫熱潮無改現狀

於 是也見近年新樓必有會所,原因就是政府的公眾設施嚴重不足,市民只有靠會所設施才有時間空閒去運動;對此,特區政府不但沒有因時制宜,改善現有康體設施的 服務時間,反而高調質疑、兼夾調侃為什麼新一代買樓必要有會所……也難怪公營醫療開支同時節節上升,香港政府又只會推廣醫療保險以圖推卸責任,卻選擇看不 見問題根源──改善康體設施,幫助提升市民健康。為什麼有這麼多市民對申亞的反應,一就是事不關己的冷漠,一就是「有冇搞錯」的憤怒?原因包括以上所述,人人明白,就是特區高官除外。精 英運動員對香港的貢獻,除了「為港爭光」四字之外,他們的運動成就,對市民確實起到鼓勵鼓舞,這一點肯定值得認同與尊敬。卻是,相比起基礎設施貧乏,變相 不鼓勵市民運動的現況阻力,本地精英選手的成功,回看歷史裏的新聞,幾無例外地,或引起霎時煙花似的短暫熱潮,卻無法根本改變市民長遠的習慣。

 

要 成功推廣體育,與其投放幾十億搞亞運,不如投放幾十億改善基層市民用得上的公共設施——正如上屆東亞運動會令人臉紅耳赤的一幕——日本足球隊要在灣仔集成 中心旁的籃球場練習。我們不介意擁有多一百個這樣的街邊籃球場、足球場,卻介意政府只會好大喜功,請客吃飯,興建平日無人使用的頂級大白象,市民卻連這樣 質素的街場也要爭崩頭。

 

近日遇上一句口號: 「生命寓於運動」,友人說,「死啦,我沒有生命」。我當下想的是:一樣是運動,不怕,我們仍然投身民主運動!

 

 

来源: 香港公民党


Publié dans 新启蒙经济民生

Pour être informé des derniers articles, inscrivez vous :
Commenter cet article